
曠野的聲音 Mutant Message Down Under
作者:瑪洛.摩根
原文作者:Marlo Morgan
譯者:李永平譯
出版社:智庫
出版日期:1994年12月01日
語言:繁體中文 ISBN:9789578396555
裝訂:精裝
內容簡介
「通過任何考驗的唯一方法,就是面對考驗。這是無可避免的。」──澳洲原住民長者 皇家黑天鵝
「只有等到最後一株樹被砍掉了、最後一條河被污染了、最後一尾魚被捕食了,人才會發現金錢並不能充饑。」──克里族印第安人的預言
由於受到「真人部族」的召換,瑪洛.摩根加入了原住民徒步穿越澳洲大陸的曠野漫遊。從第一天的旅程開始,她便持續接受來自生理、心理不同的測試與考驗。在這段不平凡的旅程中,她驚訝地發現原住民是如何與大自然維持和諧的生態關係,並見證了「真人部族」沿襲自然、原始本能生存方式、傳統五萬年古老文化的哲學智慧。
致讀者
這本書根據事實寫成,靈感源自真實的經驗。你將發現,在寫作過程中,作者並未依賴筆記。本書以小說形式出版,是為了保護書中描述的原住民小部落,以免他們遭受法律困擾。部分細節已被刪除,以尊重不願洩漏真實姓名的朋友,並確保書中描述的原住民聖地、地點繼續保持隱密。
為了省去你到公共圖書館走一趟的麻煩,我特地將重要的歷史資料納入書中。我也能幫你省去親自到澳洲走一遭的麻煩。要瞭解今天澳洲原住民的生活情況,只需到任何何美國城市,看看那些居住在城市的一隅、過半數依賴失業救濟金度日的黑人──有工作的,幹的是低賤的粗活。他們的文半已經淪喪──就像美洲原住民,被迫居住在指定的地區,世世代代不准奉行他們的傳統信仰。
我不能幫你省掉的,是書中傳達的「變種人訊」!
美洲、非洲、澳洲似乎都在努改善種族關係。然而,在澳洲內陸乾燥的心臟地帶的某個角落,我們仍能聽到一個緩慢的、穩定的、古老的脈搏聲,那兒有一群特立獨行的人類。他們對種族主義不感興趣,他們只關心其他人類和我們的生存環境。瞭解那個脈搏聲,就是進一步瞭解人類的處境和人的本性。
本書原本是一部立場溫和、自費出版的作品,後來卻引起廣泛的爭論。讀者可能會認為,書中那位充當我的翻譯的原住民,在過去幾年並未遵守政府的法令規章:人口調查、賦稅、強制投票、土地使用、採礦許可證、出生和死亡報告等。他也可能煽動其他部落民眾,不遵從政府的法律。有人要求我,讓此人公開露面,並且帶領一批人沿著書中我走過的路線,到沙漠中走一遭。我拒絕了!這一來,別人就可以指控我幫助這些人違反法律,或指責我撒謊、憑空捏造出這些人,因為我沒辦法讓這些部落民眾公開露面。
我的答覆:「我並不代表所有澳洲原住民發言。我只代表內陸一個被稱『野人』或『原始人』的小部落。」後來,我再度探訪他們,一九九四年元月前幾天回到美國。我再次接受他們的祝福,他們也讚許我執行這項任務的方式。
對你,讀者諸君,我願意說這樣的話:「眾所周知,有些人看書只為了逍遣。倘若你是這樣的人,那就請隨興一讀,讀完就擱到一旁,就當看完一場好戲,對你來說,這只是一本小說書,而做為小說,它不會讓你失望的,你不會浪費你的錢。
不過,你若是有心人,這本書的訊息會清晰響亮地傳到你耳中。讀了之後,你會有刻骨銘心的感受。瞧,被挑選參加那次徒步漫遊曠野之旅的,原本極可能是你。相信我,不知多少,次我但願被挑中的是你。
每個人都得面對自己的『內陸經驗』,我的只是碰巧發生在真實的澳洲內陸。但我所做的,你也會做,不管是誰參加那趟旅行。」
當你的手指翻動這些書頁時,但願書中的人打動你的心。我用英文寫這本書,但他們的真理是超越任何語言的。
建議你,玩味書中的訊息,品嘗你認為正確的、唾棄其餘的,這畢竟是讀書的不二法門。
依照沙漠部落的習俗,我也取了個新的名字,以反映我的新技能和任務。
「旅人之舌」敬上
※「本書是虛構的作品,靈感源自我在澳洲的經驗。故事也可能發生在非洲和南美洲,或其他仍保持文明真正意義的地方。讀者可從個人的角度,詮釋這部作品的意義。」──作者識
證言
「我,澳洲烏倫傑瑞部落原住民布爾南姆.布爾南姆(Burnam Burnam),在此鄭重宣告,我己經詳細讀《曠野的聲音》這本書。」
「在我一生中,這是第一本讓我從頭到尾一口氣讀完的書。我是以興奮的心情和莊重的態度,來閱讀這本書。這是一部經典之作,並未辜負我們族人對作者的信任。書中描述本族的價值觀念與道德思維,極為翔實,使我對本族的傳統文化倍感驕傲。」
「妳將妳的經歷公諸全世界讀者,為我們洗刷了歷史沉冤。十六世紀時,荷蘭探險家威廉.丹皮爾(William Dampier)在著作中,將我們形容為『地球表面上最原始、最可憐的人類』。這本書提升我們的自覺,恢復我們的本來面目,使我們成為高貴的、莊嚴的民族。」──烏倫傑瑞部落長老 布爾南姆.布爾南姆 來函
得獎紀錄
※ 行政院新聞局1998年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
※ 全國教師會推薦10大好書
※ 台北市91學年度中小學畢業生「局長獎」指定贈書
※ 2005年 博客來年度百大 網友推薦100
※ 《天下雜誌》1999薦給教師的10本好書(詳請見附檔)
※ 賴國洲書房《百人 百書 百緣》推薦
作者簡介
瑪洛.摩根(Marlo Morgan)
身為醫生的瑪洛.摩根致力於推展預防醫學教育計畫,並獲得前往澳洲參與研究計畫的機會。有鑑於澳洲的種族歧視問題,瑪洛企圖為原住民在經濟獨立、種族融合上貢獻自己的心力。而一場原住民頒獎的午宴,成了她意外的人生之旅,經過了心靈的洗禮,瑪洛將引領讀者回歸自然、反璞歸真。
譯者簡介
李永平
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,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比較文學碩士,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。
曾任中山大學外文系、外文研究所副教授,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中文版資深編輯;現任東吳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教授。
再 版 序 洪蘭
第 一 章 來自文明的貴客
第 二 章 投下假票
第 三 章 天然的鞋襪
第 四 章 就位、預備、起跑
第 五 章 振翅高飛
第 六 章 饗宴
第 七 章 何謂社會安全?
第 八 章 無線電話
第 九 章 在澳洲內陸戴的帽子
第 十 章 無價的珠寶
第十一章 肉汁
第十二章 活埋的樂趣
第十三章 療傷
第十四章 圖騰誌
第十五章 鳥
第十六章 縫紉
第十七章 音樂的藥
第十八章 解夢人
第十九章 晚餐的不速之客
第二十章 螞蟻的滋味
第廿一章 率眾前進
第廿二章 我的誓約
第廿三章 夢境乍現
第廿四章 檔案
第廿五章 受命
第廿六章 非生日快樂
第廿七章 隨波而去
第廿八章 洗禮
第廿九章 脫離樊籠
第三十章 圓滿的結局
致 讀 者
§內文1
〈珍貴的價值觀〉P.113~114
那天,一個年輕可愛的女孩走進一叢野草中;出來時,奇蹟似的,扛裡拈著一朵美麗的黃色花兒。她把長長的梗子環繞在脖子上,讓花兒在她身前搖盪,就像一件珍貴的珠寶。大夥圍聚上來,稱讚她給自己挑了件美麗的首飾,戴在她身上煞是好看。一整天,讚美聲不絕於耳。我感覺得出她心中的喜悅──那天,她覺得自己特別好看。
這個女孩子,讓我想起離開美國前夕、在我辦公室發生的事。一個被神經緊張症候群折磨的病人,跑來見我。我問她有什麼煩惱。她說,保險公司把她那條鑽石項鍊的保費,提高七百美元。她在紐約市找到一個人,自稱可以利用人造鑽石,替她仿造一條一模一樣的項鍊。她準備飛到紐約,親自監工;等它完成後,再回來把真的鑽石項鍊收藏進銀行保險庫。這樣做,並不能完全省掉龐大的保險費,畢竟全世界沒有絕對安全的銀行保險庫,但費率會減低許多。
我記得,我向她提起即將舉行的年度聯誼舞會。她說,到那時仿造的鑽石項鍊已經完成,她可以戴著它出席。
那天晚上,在沙漠中,那個原住民少女把花兒放在地面上,讓它回到大地的懷抱。這朵花,已經完成它的任務。她心中充滿感激,把今天所受到的讚美,全都貯藏在記憶裡。這朵花,是個見證,證明她是個漂亮的女孩。但她對花兒本身並沒割捨不開的依戀。花會凋謝、枯萎,會回到大地、化作一堆腐植土,然後再生。
我想起美國那位病人。然後,我瞧瞧眼前這個澳洲原住民少女。她的珠寶有意義,而我們的珠寶只有金錢價值。
我得到一個結論:「確實,這個世界有些人把價值觀念弄亂了,但不會是這兒的原住民──居住在所謂『澳洲戀荒』的原始民族。」
〈肉汁〉P.115
…在白人一百年的壽命中,許多時間被浪費在人工的、淺薄的、暫時的、裝飾門面的、甜美可喜的事物上。在一生中,我們只花很少很少的時間,探索我們的心靈和永恆的存在。
〈尊重〉P.116~117
「……我們不瞭解、不同意、也不接受你們的生活方式,但我們不遽下評斷。我們尊重你們的立場。你們以往的抉擇和現在的自由意志,形成你們的生活方式。……」
〈自我反省〉P.117
…… 現在,我是不是已經瞭解,應該站在不偏不倚的立場、棄絕批判的態度,讓其他人追求他們自己的生活方式,並且誠心祝福他們?我開始瞭解:「我們並不吝於施捨,但我們選擇我們施予別人的東西。我們的一言一行,都在刻意為自己想過的生活做準備。」
〈心靈的成長〉P.122
「……只有特別的事,才值得慶祝。年齡的增加並不特別呀,那不需要經過努力的。人很自然就會變老。」
「你們不慶祝年齡的增加,」我說,「那你們慶祝什麼呢?」
「心智的成長。」他們回答,「如果我們今年比去年更成熟、更有智慧,我們就會慶祝一番。只有你自己知道你的心智是否增長。因此,你該自己決定,何時舉行慶祝會。」……
〈樂多於苦的人生〉P.176
在這五萬年中,他們沒有破壞過森林、沒有汙染水源、沒有危害過任何物種、沒有製造垃圾,而他們也世世代代享有豐富的食物,永遠接受大自然的庇蔭。在他們的生活中,歡笑總是多於哭泣。他們活得長久、有用、健康,然後充滿信心地離開這個世界。
全書菁華重點在本章〈第二十三章 夢境乍現〉P.231
「變種人」這個稱謂,指的是一種心態,而不是膚色或種族;它代表的是一種人生態度。
「變種人」,是喪失或丟棄古老記憶和永恆真理的人。
〈接納和領受〉P.286~287
……。我們互道珍重,用的是全世界好朋友們共同的道別方式──擁抱。烏達說:「我們沒有什麼東西可以送妳,因為妳不缺少什麼,但儘管沒有東西送妳,我們覺得,妳從我們這兒學會了如何接納、領受,這就是我們送妳的禮物。」
族長握住我的雙手,我彷彿看見他眼眶中閃爍著淚光。我知道自己在掉淚。「姊妹,千萬莫失去妳的兩顆心。」他透過烏達的翻譯對我說,「妳帶著兩顆坦誠的心,來到我們這兒;現在這兩顆心,充滿著對我們這個世界的瞭解和感情,也充滿著對妳那個社會的瞭解和感情。妳也給了我一個禮物,那就是第二顆心。現在,我對世界有了新的認識和瞭解,超乎我的想像之外。我會珍惜我們的情誼。祝妳一路平安,我們會默默護佑妳。」
他眼睛閃爍著發自內心的光彩,意味深長地補充了一句:「我們脫離了肉體的羈絆後,會再相見。」
〈圓滿的結局〉P.289
「真人部落」的人告訴過我:「通過考驗的唯一方法,就是面對考驗。」